fbpx

[媒體採訪]2005年台灣廚具-用心走出台灣廚具的一片天地

最後更新日期 2016-02-26

12583819190

在1972年,原本從事鋁窗業的蔡長山理事長,投身進入廚具這個行業。

嘉義出身,身為家中老大,隻身前進台北打拼的蔡長山,自然肩負著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與提攜弟妹發展的壓力,由於鋁窗業的技術門檻與資金需求相當高,創業不易,對於當時一心想創業的蔡長山來說,並不認為這是一個適合久待的行業,因此積極尋求其他事業發展契機。1970年代的台灣,並非如同現在都會中超高大樓林立,現在的繁華商業區當年都還是農田,許多住宅公寓也多是僅樓高5層而已。隨伴著城市的開發公寓住宅型態興起,瓦斯爐的漸漸普及兩大環境因素的激盪,廚具的空間與使用出現了變革,許多建商也願意提供更好的廚具,作為競爭與吸引住宅銷售的條件,廚具業出現了新的契機。由於當時廚具屬於創業成本不高,設備的需求也算普通的新興行業,蔡長山評估應該是未來可發展的行業,因此便毅然決然的投入廚具業中,至今已經有33年的時間。

蔡理事長謙稱雖然自己有一定資歷,但是絕非大老級的人物,而且在台灣廚具界其實有許多前期就投入,一直在廚具領域之中深耕的長輩,自己因為投入的當時年紀尚輕,勉強可稱為青壯輩。這一路走來,蔡理事長對廚具行業的熱愛與堅持不曾改變,蔡理事長認為「雖然許多人認為廚具業屬於較艱辛的傳統產業,但是他認為廚具關係著人類最基本的需求,除非人類賴以生存要素改變,不然這個行業絕對不會成為夕陽工業的」。也因為這份熱誠與信念,目前雖為腎病所苦,已經洗腎6年10個月,每週1.3.5.都要洗腎的他,還是樂觀積極的站在自己崗位上努力,從以前的北區廚具廠商聯誼會,台灣廚具文化發展促進會的成立,開辦台北廚具、台灣廚具雜誌,到日前當選中華民國廚具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的理事長,蔡理事長謙稱其實是為廚具界創立溝通的平台,並且將台灣廚具文化記錄與傳承下來,因為自己對廚具業生態的了解。以及歷經許多調停的過程,因此自己被同業們所期待,所以有今天的位置,其實自己一路走來絲毫不敢鬆懈。

雖然深知也參與了廚具的過去,但是如何能讓台灣廚具更有未來一直是蔡理事長在思考的問題。競選第一屆全國廚具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政見中,可以看出蔡理事長的抱負與廚具未來發展的端倪。

以下就是蔡理事長的四個重要政見。

第一、廚具界的E化:「E化是厚植產業競爭力與產業國際化的第一步,而E化的第一步當然就是創立網站。2004年10月01日正式開站的「台灣廚具網站大街」,就是廚具界E化的第一步。由全國廚具公會所架構,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150萬資助的「台灣廚具網路大街」,網羅100家廚具相關廠商的豐富資訊,不僅彌補單家廠商所架設網站僅能提供一家資料的缺點,更解決消費者不知如何尋找廠商的困擾。「台灣廚具網路大街」,首創的廚具網路下單購買,並主張將一切價格透明化,賦予廚具一個公正合理的嶄新消費型態。公會特別配合網站的運作,於2004年底在日月光國際家具傢飾展覽館成立一「台灣廚具網路大街」的展示中心,佔地170評的展示空間集結了20家廠商的廚具;不僅讓網路實體化,摸得到、看得到網路上廚具的花樣與款示,更是公會對網路廚具品質的保證。未來台灣網路廚具大街,更會發展英文介面,將台灣設計生產的廚具透過網路推展上國際舞台。

第二、教育訓練:為了提升整個廚具界的專業素養,厚植國家競爭力,人力的訓練與提升是很重要的。尤其普遍是中型規模的廚具產業,為有心的經營者與從業人員,提供一個自我與專業成長的機會更漸重要。全國廚具公會,透過與北科大合作,進行一系列「產業界與學界結合」的在職訓練課程。目前已2個月為一梯次開辦初級班,未來還會有進階班課程。專業的在職訓練課程,乃是為了廚具業的技職認證舖路,當受訓人員達一定時數與人次之後,將來並會舉辦專業技職認證考核,計有「設計技術士」與「工程技術士」兩種、未來必須有專業認證的資格才能執業,如此一來不僅廚具界的人員素質可以獲得提昇,整個產業的水準也才能普遍性的提高。

第三、發展專業廚具園區:眾所皆知高科技產業、晶圓代工業不論是竹科或是南科都有專業的科學園區。其實廚具業者也能成立自己的專業園區。將進口材料、倉儲、設計、生產與出口,甚至教育與研發整合在一起,更能提升產業競爭力。結合創新與開發的優勢,並透過整合甚至人才與空間的共用,甚至可以降低成本,這便是吸引廠商進駐的重要條件,而且與地方政府協調成立專屬園區,可以增加地方的就業機會是極為可行的願景。蔡理事長表示:「由於台北商港目前正在建設中,八里地區極具進出口交通條件的便利性,不久的將來,可望於八里成立廚具的專業園區」。

第四、廚具業國際化:台灣廚具走入國際舞台與國際品牌競爭,其實是指日可待。當然這與前面的三者息息相關,網路E化、專業技職認證厚植競爭力,成立專屬園區之後,台灣的廚具定能有一定的競爭力,就像是韓國的軟體產業與電影、電視工業、家電業一樣,由廠商自發性的成立專屬園區,並與學界結合創新與研發,吸引更多的年輕設計者投入廚具業,廚具的設計水準當可獲得提昇,未來集結更多的外貿商務人才,匯集多家廠商赴國外參展,或是吸引國外買家到台灣下單,將台灣的產品推向國際舞台。

雖然有廚具業者認為自己所屬的事業,就現今的產業環境而言,似乎是一門已經接近夕陽的工業,但是蔡理事長認為如何讓產業提昇,讓太陽再次從東方升起才是現今業者的重要責任,目前台灣廚具業仍具有些許的優勢,如能再為廚具業厚植產業核心能力,透過整合與努力,一棒接著一棒的跑下去,才能讓業者看見真正的遠景。

 

台灣廚具發展史

歐化廚具引進台灣至今大約有20來年。(大約是民國70年代開始引進)。現在歐化的廚具已經是現代居家空間之中,為家人調理食物,聯絡感情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間,現代的建築之中幾乎100%採用歐化廚具,「傳統引碳生火的灶腳」可以說是已經銷聲匿跡了。在廚具如此普遍的狀況下,可是身為專業生產業者的您,知道台灣歐化廚具真正的起源嗎?

我們透過台灣廚具的資深業者,全國聯合會蔡長山理事長的介紹,為您簡單說明。台灣開始引進廚具之前15年,由於地緣、文化與便利性的關係,不論在設計、款式或是機能內涵,業者幾乎多以鄰近我們的日本作為取經的對象。而後有心的業者將廚具作了深入的了解,進行尋根後才了解到日本的廚具,其實起源於英國,而英國的廚具根源於德國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,是一個百廢待舉急需重建的國家,在重建的過程中,解決民生「食」的需求第一要務。而與食最有關係的空間設備就是廚房,因此便由法蘭克福學界,創造出模組化的單元廚具,透過可以規格化、大量生產的設計,將這樣的廚房導入德國的住宅中,開始了一戰後德國的重建。這就是歐化廚具的起源。

台灣大約是在20幾年前(約1980年代)開始有廚具業者組團到德國科隆去看廚具展直接向歐洲取經。由於歐洲的文化歷史久遠,歐洲大陸上的文化也隨時在交流,因此歐洲的廚具目前是處於一個總是在更新與成長的狀態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